莎勇之鐘,或翻譯為莎韻之鐘,是1938年實際發生在蘇澳郡蕃地リヨヘン社(今宜蘭縣南澳),一位泰雅族少女沙韻・哈勇,因協助日籍教師搬運行李不幸失足落水的故事。

原本是一則意外事故,卻在日本皇民化政策渲染下,被宣傳為英勇愛國的義行,以彰顯日本軍政府理番政策之成功,隨後更佐以更多的媒體報導、戲劇、小說、立碑等宣傳,象徵台灣已全心歸順於日本的統治。

正如吳佩珍老師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中)》一書中所提及,沙韻不幸落水的事故衍生為莎勇之鐘各種形式的故事,正是台灣總督府在當時的時空背景,為了弭平霧社事件造成的裂痕,以及為了動員台灣全體參與日本對外戰爭,而刻意為之的宣傳。

其中有趣的是在日本戰敗後,國民政府接掌台灣,原本宣傳於一時的莎勇之鐘卻鮮少人提及,一直到近十幾年來,故事才再重新流傳於世。但同時也出現不同聲音,例如沙韻當時的行為是被日本強制徵召提供勞務,和愛國之舉並無關聯。這也反映出台灣歷史的矛盾衝突之處,一件事情在不同時代下,戰前與戰後不同的立場,成為截然不同的意義。

推薦延伸閱讀─
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中)

推薦相關活動─
 

NTUPR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籍簡介

《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編》一書探討先秦至唐代的「復仇觀」,為跨學科、跨領域、跨文化之研究。作者李隆獻教授運用經傳、史書、經生之詮釋、儒士之論述,以及古注、類書、地志、冥界小說等資料,透過歷時性考察,兼採宏觀與微觀方式,省察傳統「五倫復仇觀」的源起及其歷代境況與嬗變之跡,探索復仇觀在人類演進過程中的社會、文化意涵,並與不同文化的復仇觀相互映照。全書涉及復仇理論、復仇風氣、復仇現象、復仇觀及其嬗變、復仇觀與法律的互涉、禮法衝突、鬼靈復仇等,乃當前探討復仇觀視野較為多元、全面的專著。

文章標籤

NTUPR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臺北國際書展】

準備好了嗎?

2013/1/30~2013/2/4,
臺大出版中心偕同其他六所國立大學,將於台北國際書展合辦大學出版社聯展。
出版中心特別提供20張書展門票(20位獲選者,每人1張門票),邀請所有愛書人一起參與這個特別的盛會。

完成簡單三個步驟,就有機會獲得2013臺北國際書展的門票,快來和出版中心一起分享知識的樂趣吧!

活動期間:2012年12月1日~2012年12月31日
參與活動請點選此連結 http://ppt.cc/lipp 

NTUPR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學思歷程講堂是由臺大的共教中心主辦的講座,透過在各領域卓越人士的先進前輩們,分享個人的學思歷程和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以及人生經驗的省思,提供莘莘學子們作為人生規劃的參考。

出版中心針對學思歷程系列講座也推出了一系列書籍,收錄各年度學思歷程講座主講者的經驗分享,將演講化為文字,使經驗得以保存流傳,不因時間經過而消逝。

今年八月出版中心出版了《我的學思歷程6》,收錄12位卓越的業界人士─吳興國、蔡明介、余光中、漢寶德、翁啟惠、楊玉欣、張廣達、吳炫三、劉炯朗、黃榮村、李昌鈺、王文興─的人生分享,幾位前輩們的隻字片語,對正在摸索人生道路的朋友而言,卻有如醍醐灌頂般受用。

NTUPR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要為小說家這個身分找一個最好的譬喻,應該就是操偶師吧。小說裡的角色如同操偶師掌中的人偶,人偶的一顰一笑、一喜一怒,彷彿都被作家筆尖的細線一一牽引著。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被角色牽動著,好像不再是以自己的名字活著,而經歷著另一個人的人生。

真杉靜枝是一位從小在臺灣長大的日本作家,她很小就從日本移居臺灣,在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成長,直到1922年,她二十一歲的那年,才回到日本。回到日本之後,真杉靜枝心中燃起成為作家的渴望,開始發表文學作品。

她的一篇小說〈雛雞〉描寫在殖民地長大的女主角縞代,接待自殖民地臺灣來到日本旅行的外甥,小男孩第一次看到教科書上的櫻花,真杉靜枝藉由孩子像陌生人般看到祖國的興奮,凸顯了日本內地與殖民地之間的文化差異。小說女主角縞代在小男孩的身上彷彿看到了自己,只因她曾在外地住過,便被認定是次等的日本人。

NTUPR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學實驗哲學或實驗之科學哲學的重點是歷史與哲學,挖掘的是實驗在歷史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哲學意義,而不是實驗方法或技能的介紹。我問的是,科學實驗究竟在科學研究(理論建構、模塑、發現、發展、印證等)上居於什麼位置?我探討的是歷史上的著名實驗:它們曾經扮演的角色、它們與理論的關係、它們如何發展演變,而不是一般性的實驗程序和方法。
──〈序 科學哲學的價值〉

 

《認知與評價》是一部科學史與科學哲學(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專著,也與「科技與社會」(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理論有深度的對話。上冊是第一部分「模型與理論」,包含〈導論〉以及第一到第六章;下冊是第二部分「實驗」,包含第七到第十二章以及〈結論〉。

NTUPR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