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那曾經燃起文化的想像力,時而驕傲、時而卑微的悲哀影像,是否會作為一種情感的象徵持續到下個世紀?
跨國文化生產與行動的文本,已經模糊了國境。在日益變化的移民社會,有誰能聲稱自己的本源才是真實的?
在易位的時代,邊緣者變成有權有勢、有地位,原來邊緣所在的位置與本土性還會是熱門話題嗎?
臺灣自身是否有壓制其他內在聲音,而變成霸權論述的危險?……
──余珍珠,〈建構本土意識:二十世紀的臺灣文學〉
本書源於2007年春教育部推動的臺灣文藝中譯計畫,慎選杜維明、張誦聖、余珍珠、古芃、伍湘畹、哈玫麗、何依霖等具有代表性的歐美作者或海外華裔學者,從後殖民/女性研究的角度透析臺灣後殖民或女性主體性的相關論文,中譯集結而成。
為了不落入主流霸權論述中意識形態的壟斷,所選乃以「他/她者的聲音,另類的思考」作為突破創新的切入點,從跨文化、跨國度的視野,由爬梳臺灣歷史文化脈絡、議題的來龍去脈開始,到對作家與作品的分析,最後闡述島內特有的社會文化現象。
期望藉由本書的出版,對內引介域外漢學專家解讀臺灣文學所關心的後殖民/女性研究論述議題,對外則使臺灣文藝批評能夠進入與國際學術論壇接軌的嶄新階段。
主編簡介
邱子修
美國喬治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研究專長及興趣為:後/現代文學理論、文化理論、華文戲劇/電影/小說批評以及網路華語文文學導讀之研發。
著有專書《此島彼岸的想像主體性:跨文化評析當代台港美加小說》、英譯及導讀《高行健的〈絕對信號〉》、編譯《島嶼雙聲:台灣文學名作中英對照》。另著有〈從懷舊鄉愁到五味雜陳:李昂《鴛鴦春膳》的跨文化飲食小說〉、〈台灣女性主義批評三波論〉、〈不可譯的必然性:論黃春明《戰士,乾杯!》的文化翻譯〉等多篇論文。
書籍資訊
書名:跨文化的想像主體性:臺灣後殖民/女性研究論述
作者:邱子修主編
系列:臺灣文史研究譯叢 8
出版日期:2012/10/31
購書這邊走:出版中心網頁 博客來 臺灣商務印書館 讀冊
書籍目次
序 蔣偉寧
導論 邱子修
壹 當代臺灣的文化認同和承認政治
杜維明著/邱子修譯
貳 臺灣當今三代女性作家評介
張誦聖著/邱子修譯
參 建構本土意識:二十世紀的臺灣文學
余珍珠著/羅德仁、江寶釵譯
肆 書寫殖民自我:楊逵的抗拒文本與國家認同
余珍珠著/黃裕惠譯
伍 令人難安的敘事與意識形態:楊逵的短篇小說與後殖民臺灣正統疆界
古芃著/李根芳譯
陸 中文世界的女性主義:論李昂的〈殺夫〉
伍湘畹著/儲湘君譯
柒 女人性別化:臺灣晚近女性作家的小說
哈玫麗著/黃淑瑛譯
捌 從通俗到政治:李昂小說中的話題性面面觀
哈玫麗著/黃淑瑛譯
玖 國家寓言再探:當代臺灣的公眾與私密書寫
何依霖著/張學美譯
拾 賢德與母職:慈濟功德會的女性與社會福利
魏樂、黃倩玉著/蔡美玉譯
拾壹 跨文化的解讀是可能的嗎﹖
卡芙兒著/邱子修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