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翻譯,展開對話,看見多元的臺灣
臺大出版中心「鏡像.臺灣:臺灣文史研究譯叢」新書發表與座談

文•圖╱臺大出版中心編輯部

002

臺大出版中心於二月二日下午於臺北國際書展會場,舉辦「鏡像•臺灣:臺灣文史研究譯叢」新書發表與座談會,邀集此翻譯叢書的各書主編與學者展開討論,期盼藉由翻譯國外學者的臺灣研究文章,讓世界的觀點走進臺灣,加強學術社群的對話與交流,進而呈現更多元、更多重面貌的臺灣。

「鏡像•臺灣」譯叢乃是教育部推動「全球化下的臺灣文史與藝術中程綱要計畫」的翻譯成果,也是臺大出版中心的年度代表作,共包括:《近代化與殖民》、《發展與帝國邊陲》、《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上)(中)(下)、《異地繁花》(上)(下)、《跨文化的想像主體性》等八冊。此一翻譯叢書由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薛化元教授、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吳佩珍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李奭學教授、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邱子修教授等四位學者分別擔任主編,蒐羅精選、翻譯日本與美國學界第一流的臺灣研究學術論文,研究時序自日治時期延伸至當代,內容涵蓋歷史、文學與文化等各個面向,整個叢書的編排順序即依照自歷史而文學,從日治到當代的概念開展。

新書座談會分為兩個場次進行,第一場以「日本如何看待殖民時期臺灣:歷史、文學與文化的討論」為題,發表《近代化與殖民》、《發展與帝國邊陲》、《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上)(中)(下)等五本書,這五本書都是翻譯自日本學者或以日文寫作的臺灣研究論文,研究的範圍涵蓋日治時期臺灣的歷史、文學與文化。該場次由臺大歷史學系吳密察教授主持,兩位專書主編薛化元、吳佩珍教授引言,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吳叡人教授以及政大臺灣史研究所李衣雲教授與談。主持人吳密察教授在開場時即強調,臺灣研究不是把門關起來,自己悶著頭做就可以的,必須引進國外的研究成果,在對話中相互學習,才能有所進步;讀了這五本從日文翻譯而來的文集,可以對一九九○年代以後日本學界新世代學者的臺灣研究,有相當完整的理解。

吳密察教授指出,日本的建制化的學術研究仍舊以國家作為研究的單位,但是臺灣研究在日本放在中國研究或是日本研究領域裡都不適合,幸而日本在戰後有一個地域研究的領域,在這個領域中讓臺灣研究有一個可以安置的地方。在薛化元教授其引言中也提到,臺灣在學術上要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單位,必須要有學術上的論述,佐藤幸人教授在〈以地域研究來看臺灣經濟研究動向〉這一篇文章即論證,臺灣經濟史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單位,他認為這篇文章非常重要,因此也就收入《發展與帝國邊陲》,成為這本書的第一篇文章。

吳佩珍教授指出,在這些日本研究者所書寫以臺灣為主題的論文中,可以看到在他們的筆下如何被描摹與想像,我們和日本研究者之間的認知可能出現了差異,甚至斷裂、矛盾,這正是在從事殖民時期臺灣研究值得深思探索的問題。吳叡人教授認為,這五本論文選集所選的文章來自於不同的學科及其脈絡,包括了經濟史、教育史、政治史、社會史、中國文學、日本文學與比較文學等等,有非常多不同的脈絡交錯。在日本的臺灣研究,作為地域研究的某一個制度性的存在已經出現了,但作為一門學問,則尚未成立,因為它並沒有一個理論的、方法論層次的後設的反省。不過對於在臺灣的臺灣研究領域來說,對於日本和其他語言的臺灣研究有多一些掌握,能夠意識到這些學科脈絡,這些學科脈絡如何產生、如何交錯,之間發生什麼對話、不對話或是誤解,對於我們的自我認識還是會很有幫助的。

李衣雲教授說,臺灣的去殖民被認為是一個「沒有殖民者參與的去殖民」,因為臺灣在戰後以來的去殖民,其實是在政府主導下的大中國化的背景下進行,日本被視為是一個必須去反抗,甚至是敵人的文化,但是在整個大眾文化領域與學術領域裡面,日本與臺灣一直有密切的關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討論去殖民問題時,我們必須了解日本怎麼看待臺灣,這才是認真面對去殖民的態度。

第二場次的新書座談會以「臺灣如何被想像為陰性的:文學作品與理論的思考」為題,發表《異地繁花》(上)(下)、《跨文化的想像主體性》等三本書,這三本書收錄的文章原本皆以英文發表,內容著重於臺灣文學自二次大戰前至戰後,甚至到一九八○年代的發展。此一場次由臺大臺灣文學研究所梅家玲教授擔任主持人,專書主編邱子修教授引言,並由政大臺灣文學研究所范銘如教授、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郝譽翔教授與談。范銘如教授即為原本教育部臺灣文史論文中譯計畫的總主持人,她在座談會中肯定此一翻譯叢書的出版是對近數十年來國外臺灣研究的總整理,在短期間之內很難再看到如此大規模的翻譯出版計畫。范銘如教授指出,由於翻譯目前在臺灣不被列入學者的學術生產績效,開玩笑地說「大概只有傻瓜才會接下這個計畫」,而主編《跨文化的想像主體性》的邱子修教授說,她在翻譯的過程中獲得很大的收穫,是一「快樂的傻子」。

郝譽翔教授則表示,書中對於臺灣女性文學的關注與討論,仍多停留在八○年代以前,因此對臺灣女性作家的批評多過肯定,未能得見九○年代以後臺灣女性文學的多元面貌與精彩表現,較為可惜。范銘如教授對此回應,由於臺灣文學作品翻譯成外文的時差,國外學界的臺灣文學研究與臺灣文學現實的發展相較,兩者確實存在著落差,這也提醒政府與國內學界必須正視臺灣文學作品外譯的不容停滯,這將深刻影響臺灣文學在國際間的能見度以及被研究的可能性。

在臺灣經歷政治民主化與經濟高度成長之後,國內開始將關注的焦點轉移至腳下的這塊土地,以臺灣為核心的學術研究逐漸成為顯學,而有愈來愈多學者投入研究,各大學亦設立多所臺灣文史藝術研究相關的系所。「鏡像•臺灣」譯叢將原本在國外對於臺灣的研究成果帶回這些研究的起源地,使國內的研究者與海外的學者展開對話。在這裡即展開了一個翻轉,研究臺灣不僅僅是一個向內自我理解的過程,同時也必須向外探索,在整個世界與東亞歷史的架構下,釐清臺灣的定位。

「鏡像•臺灣」譯叢可謂當前臺灣研究的一項里程碑,總結了數十年來國外臺灣研究的重要成果。它正如同一面鏡子,透過國外學者的研究,提供我們一個重要的參照,可以看到:歷經了日本殖民統治、二次大戰後國府遷臺與冷戰架構下的國際情勢,以及西方思潮與文化的傳入,臺灣在西方、中國與日本文化的沖積與沉澱下,已經發展獨樹一格的文化特色;臺灣不但與世界史、中國史與日本史密切相關,世界史、中國史與日本史也形成臺灣的多元脈絡,構成臺灣的今日面貌。通過翻譯的明鏡,得以看見了更豐富、更多元的臺灣,並期盼能夠激盪、累積更多層次、更多視角的臺灣研究與對話。

 

鏡像臺灣新書發表與座談照片與圖說

圖一

001

臺大出版中心於二月二日在第二十一屆臺北國際書展會場,舉辦「鏡像•臺灣:臺灣文史研究譯叢」新書發表座談會,發表八冊以臺灣文史研究為主題的翻譯文集,吸引近八十位讀者前來參加。

 

圖二

005

新書座談會分兩個場次舉行,第一場次發表《近代化與殖民》、《發展與帝國邊陲》、《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上)(中)(下)五書。該場次主持人吳密察教授,引言人薛化元、吳佩珍教授,與談人吳叡人、李衣雲教授與學術副校長羅清華教授、出版中心主任項潔教授於會後合影。

 

圖三

008

第二場座談會發表《異地繁花》(上)(下)、《跨文化的想像主體性》三書,由梅家玲教授主持,邱子修教授引言,並由范銘如、郝譽翔教授與談。在座談會中論及為翻譯付出的心血以及所需要的一股傻勁,與會的老師們都不禁會心一笑。

 

圖四

009

參加座談的讀者記下自己的心得。期盼大家都有豐富的收穫,滿載而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TUPR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