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臺大出版中心編輯部

《我的學思歷程6》新書發表暨座談主持人及主講人合照

是什麼理由讓王文興、吳炫三、劉炯朗三位大師齊聚一堂,分享他們的閱讀心得與人生經驗?臺大出版中心藉由參與本屆臺北國際書展的機會,於2月1日在書展會場舉辦「當夢想與理想交會──《我的學思歷程6》新書發表暨座談會」,請到王文興、吳炫三、劉炯朗三位書中主角與讀者見面。三位老師在座談會中強調閱讀及深度思考的重要,期勉讀者尋得自己可以專注投入的領域,活出質地綿密的豐富人生。

作家王文興分享於《我的學思歷程6》新書發表暨座談

曾獲法國藝術文化騎士勳章以及國家文藝獎的王文興老師,是以華文書寫的傑出小說家,在臺灣文學史上已有不可動搖的地位,《家變》、《背海的人》即為其代表作品。王文興從理想與夢想之分野開始談起,他認為,光有理想,成功尚屬不易,還要有那「高到甚至可笑」夢想。夢想就是熱情,是一團火,努力則是夢想的燃料,有了夢想,再加上努力,才能成就理想,達致目標。然而這個努力的過程,應該如何堅持下去?王文興指出,人生最理想的境界在於「選擇自己要坐的牢」,各行各業的成功,靠的無非是努力和苦工,沒有所謂的天才,每個人應該選擇一座屬於自己的象牙塔,摒絕外務、專心致志地努力。王文興說,就文學的寫作與研究而言,沒有別的成功法,只有不斷閱讀,而且要慢讀,快讀等於沒讀,別說一目十行,必須一目一句,甚至一字一字地讀才是最好的。

 

畫家吳炫三分享於《我的學思歷程6》新書發表暨座談

同為法國藝術文化騎士勳章與國家文藝獎得主的國際知名畫家吳炫三老師,體會人生甚深,他認為,不斷思考,開發腦力,人生才有氧氣與活力。他已跑遍一百多個國家,每天勤於讀書,仍然感覺自己所知有限,因為在這個資訊時代,每天事物與知識變動得太快。吳炫三比喻,現在說話的當下,世界同時便有一千萬個優秀的創作者(還不論那些未臻優秀的人)正在從事創作,為著他們的作品付出心力。吳炫三認為,我們的人生短暫,能看見的事物有限,只有能充分運用時間,完整發揮自己的潛力,人才會找到自己的幸福;同時,還必須了解自己最適合做什麼事,才是有意義的,這位藝術家半開玩笑地說,就像自己便不會涉足林書豪、劉德華所正在努力耕耘之事。最後,吳炫三談到了「生命的密度」,若是一個人活到了九十歲,事實上讀的書少,做的好事少,他只活出了三十歲的密度;反之,現在人人皆知的陳樹菊,也許她已經五十歲,但她自己很幸福,也能幫助別人得到幸福,已然活出了一百五十歲的生命密度。吳炫三鼓勵讀者把握有限的時間,找到自己可以努力耕耘的園地,活出生命的密度。

 

中研院院士劉炯朗分享於《我的學思歷程6》新書發表暨座談

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劉炯朗雖是出身自科學研究背景,但對人文領域同樣瞭若指掌,近期出版了多本雅俗共賞的讀物,如:《學校沒教的邏輯課》、《國文課沒教的事》、《下課後的奇幻補習班》等。他在座談現場信手拈來,對中國傳統經典如數家珍,從莊周化蝶、莊子與惠子的「濠梁之辯」、「莊子試妻」的典故,到王羲之〈蘭亭集序〉,旁徵博引,一氣呵成;席間更引吭高歌由方文山作詞、周杰倫作曲演唱的流行歌曲〈蘭亭序〉。他強調多讀書為成功之道,且讀書不應有界限,而應力求互相扣連、建構知識體系,並深入探討、虛心聆聽,再加上必要的嚴謹與努力,方為問學之道。劉炯朗在現場以近乎炫技式的談話表演,為博學廣識的知識分子典型做了極佳的詮釋。

臺大出版中心所出版的《我的學思歷程》系列書籍,內容來自臺大共同教育中心在校內所舉辦的「我的學思歷程」系列演講,至今已出版至第六冊,讓演講的內容與影響在演講結束之後,得以繼續擴大。座談會主持人、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與臺灣文學研究所柯慶明教授指出,「我的學思歷程」系列講座所邀請的講者,多為華人世界中素富聲望之典範人物,藉由其現身說法,可以讓讀者體會他們如何從各自的生命自覺,耕耘努力,進而達致理想,有助於大學教育中的人格與氣度養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TUPR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