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莎勇之鐘,或翻譯為莎韻之鐘,是1938年實際發生在蘇澳郡蕃地リヨヘン社(今宜蘭縣南澳),一位泰雅族少女沙韻・哈勇,因協助日籍教師搬運行李不幸失足落水的故事。

原本是一則意外事故,卻在日本皇民化政策渲染下,被宣傳為英勇愛國的義行,以彰顯日本軍政府理番政策之成功,隨後更佐以更多的媒體報導、戲劇、小說、立碑等宣傳,象徵台灣已全心歸順於日本的統治。

正如吳佩珍老師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中)》一書中所提及,沙韻不幸落水的事故衍生為莎勇之鐘各種形式的故事,正是台灣總督府在當時的時空背景,為了弭平霧社事件造成的裂痕,以及為了動員台灣全體參與日本對外戰爭,而刻意為之的宣傳。

其中有趣的是在日本戰敗後,國民政府接掌台灣,原本宣傳於一時的莎勇之鐘卻鮮少人提及,一直到近十幾年來,故事才再重新流傳於世。但同時也出現不同聲音,例如沙韻當時的行為是被日本強制徵召提供勞務,和愛國之舉並無關聯。這也反映出台灣歷史的矛盾衝突之處,一件事情在不同時代下,戰前與戰後不同的立場,成為截然不同的意義。

推薦延伸閱讀─
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中)

推薦相關活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TUPRE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